常州外资网 溧阳南渡南河河畔,有一排破旧的房屋,其中一间带有暗红色、锈迹斑斑铁栅栏的便是朱仲寅的家。这房子曾经是粮库,“公家”照顾老朱,借给他们一家住的。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清贫的一家人却其乐融融——朱仲寅103岁的老母亲虽已词不达意,但始终笑眯眯的;儿子、儿媳都是溧阳有名的“感动之星”,儿子还入选“中国好人榜”;朱仲寅两个女儿都学业有成,在南京安家立业,时不时关心家里的长辈。 朱仲寅说,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困,自己又有残疾,没有好心人的帮助,真不知结果会怎样。感恩图报,10多年来他靠打工挣钱已帮助13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就在本报记者前往采访的时候,朱仲寅刚联系上第14名资助对象。 感恩回报,助贫困生圆大学梦 2003年拿到退休金的时候,朱仲寅决定了一件事:外出打工,用打工挣的钱,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他觉得,自己感恩回报社会的时机终于成熟了:两个孩子已自立,不需再负担;退休金留作家用,确保老母亲和爱人的生活;自己53岁还有能力找到力所能及的工作。 与其说这是一个决定,不如说是盘桓在心头几十年的心结终于打开。朱仲寅说,报恩是定然的。 朱仲寅的父亲在南渡镇开爿茶水店,家里生活一度过得去。然而,朱仲寅5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要养活5个孩子谈何容易?“说不定就要把我们几个孩子送给人家抚养了。”幸运的是,当地政府了解到这个困境,当即把他的母亲安排到合作商店里工作,有了一份稳定的工资;逢年过节还给予补助金,每次都有二三十元——在上世纪50年代,这已经是一笔很大的钱了!朱仲寅上初中后住校,学校每月还发给2元助学金。街坊邻居对他们一家也很关照。“可以这么说,当时如果没有政府和邻居的帮助,我们这个家早就散了,甚至我们都活不下来。” 朱仲寅的母亲吴良珍知书达礼,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关爱他人的品格,并经常提醒孩子们,要懂得感恩。母亲本人也乐于助人,朱仲寅的父亲留下一小瓶神奇的药酒,产妇奶结,只需用棉球蘸点药酒塞住鼻孔,立竿见影。这瓶药酒帮助了好几十位妇女,母亲却分文不收回报。这件事至今仍在镇上老辈们间传颂。“所以,小时候就有‘做好事有一种幸福感’的朦胧意识。” 初中毕业,同学们都到农村劳动,朱仲寅由于小儿麻痹症留在了镇上,被安排到镇里的米厂当临时工,做些收稻子、过磅、开票等工作。5年后,落实政策转正。立业、成家,“真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母亲心肠好,爱人也是好心肠,没有爱人的支持,也不可能实现我助学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