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企访谈 > 正文

红网破解道德危机需有一个互相信任的支付宝

作者:CZWZW 来源: 日期:2011-10-25 08:33:49 标签:
    最近,诚信成了个热门话题。助人者反被讹诈,为此,一个原本热心肠的人久而久之很可能见了老太太跌倒不敢扶,对小女孩被车碾压视而不见,不敢上前帮忙,人们越来越冷漠的表象,与其说是缺德,不如说是我们这个社会诚信出了问题。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近日,国务院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    

    郭美美事件后,导致中国的慈善机构陷入信任危机。有人这样评说:信任就像一张纸。皱了,抚平了,却再也恢复不了原样。现在,无论是对慈善机构,还是对那些可能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都心存芥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许再也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每天你都会收到无数的提醒:打开手机,警方短信说,不要相信短信发来的账号;打开电脑,QQ弹出提醒,谨防新型诈骗,即便看到了朋友的视频,也不要相信是真的,“朋友”借钱要相当小心;到ATM机取钱,银行的提醒你,要是被吞卡不要相信周围告示;到火车站,大广播也会提醒你不要相信陌生人……    

    一方面,呼吁大家要敢于相信别人,勇于冒着被诬陷的风险伸出援手;另一方面,各种渠道,不厌其烦的提醒你谨防上当受骗……有时候,我们就是如此纠结,到底该信还是不该信呢?我们毕竟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能立马识别出谁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且社会复杂,事物变化发展,今天的好人保不准明天就骗了你,曾经说“狼来了”的小孩也会碰到真的狼来了,确实需要他人的帮助。    

    解决我们所处的诚信困境,单纯靠道德的觉醒是破解不了的,一味鞭笞国人的道德沦丧,也只会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让这个社会原本就脆弱的信任生态雪上加霜。我想,与其指望道德,不如依靠一套规则。与其奢望诚信,不如加大不诚信的成本。在这个机制中,施展骗术困难重重,图谋不轨的人无法运用他们骗人的伎俩,或者他们骗人的成本远大于诚实所得利益。    

    建立这个机制,网购中常用的“支付宝”也许给我们启示。“支付宝”的原理和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很相似,网络两端卖家和买家都素未谋面,作为卖方,担心买方订立合同是在耍人,到时候不要货或是收货后拖延付款甚至赖账。作为买方,则担心卖方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地交货,自然也不愿意提前把货款交给卖方。有了“支付宝”就解决了买卖双方相互不信任的问题,买方准备给卖方的货款,暂时由“支付宝”保管,卖方在买方付款后,虽然钱还没到手,也愿意发货。买方收货查验无误后,再通过“支付宝”付款。有了“支付宝”,买卖双方的顾虑都打消了,促进了交易顺利进行。另外,买卖双方建立信任,还可以参考以前交易的评价,如果某个卖方恶评如潮,后面买方也不敢相信他,再跟他做生意了。    

    其实,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说到底如同网购中的评价机制,一个有诚信污点的人难以获得银行信贷,于是要求每个公民在纳税、借款、租赁等各种关系中都要保持诚信的良好记录。这确实有用,但作用也不过是如网购中的“好评”作为诚信参考,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而现在缺乏如同如“支付宝”的核心机制,“支付宝”利用了第三方信用,买卖双方彼此不信任,但他们信赖“支付宝”,信任马云,一旦暂存“支付宝”的钱有可能被卷走的风险时,交易也就不可能达成了。对整个社会来说,就算陌生人之间不信任,只要有个能够信任的第三方,通过这个中介担保也能建立起信任?而现在,这个可靠的第三方是什么呢?银行,法院,政府还是国家?或许当公权力值得依靠、司法公正值得信赖时,有强大的第三方作后盾,即便互相不信任,也能秩序良好、人间温暖。 

(责任编辑:李志强)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