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企访谈 > 正文

西安晚报拯救道德不在提奖金而在除风险

作者:CZWZW 来源: 日期:2011-10-27 08:13:25 标签:
    福建省第十八次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近日在福州召开,这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是:从今年起,福建提高了见义勇为奖励金额,奖金标准整体提高,比如说见义勇为英雄的奖金从原来8万元提高到12万元,模范的一等奖奖金由原来的6万元提高到10万元,二等奖奖金是由原来的4万元提高到8万元。

    很显然,这是受到佛山小悦悦悲剧的影响,18路人的冷漠,引发舆论对见义勇为、道德沉沦的关注。最近不少地方都在提高见义勇为奖金,比如前几天,广州就大幅提高了奖金,最高能达到50万,还帮助解决就医就业子女教育问题——目的很明显,政府是想以提高见义勇为奖金,来拯救沉沦的社会道德,与弥漫的冷漠进行抗争。

    我觉得,这种重奖的初衷值得尊重,但可能对解决问题收效甚微。拯救道德,不是靠钱可以拯救的,提升道德,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早些年前,东莞就大幅度提高见义勇为奖金了,而且是创记录的40万,但这种高奖金,并没有让东莞成为中国见义勇为的道德高地。

    为什么利益激励起不到效果呢?因为,见义勇为很多时候纯粹出于一种本能的救助,而不是利益算计的结果。我们路见不平伸出援手,我们扶起摔倒的老太太,我们看到有小孩落水后去救人,还有像杭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那样,看到小女孩从高楼摔下,奋不顾身伸出双手接住,她并没有经过利益的衡量,而纯粹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一个旁观者毫无私利的即时反应。最美妈妈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强调了这一点,让媒体不要拔高她,说那一瞬间她根本来不及想什么,本能就伸出双手接住了小孩。

    见义勇为的核心在一个“义”字,而不是“利”,不是见利勇为,所以利益驱动的作用非常有限。

    我一直觉得,现在见义勇为遇到问题,道德沉沦,冷漠上升,人们不愿做好人,并不是做好人的奖金不够高、利益激励不够的问题,而是很多时候风险太大的问题。人们见义勇为,做好人,不是为了得到奖励,但起码不能因此惹上麻烦、背上官司、承担很高的风险,不仅是被讹诈的风险,还有可能是别人不承认,落下一身伤,背上沉重的医药费。

    正因为此,当前两天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在网上出现时,很是流行,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做好人不为利,但起码别给自己惹一身麻烦,高风险下,人们对“撑腰”有一种渴求。不是怕没有高奖金,而是怕遇到风险时没人给自己撑腰,有人撑腰、有人帮助减少风险,比高奖金的激励重要多了。

    再多的人受到奖励,拿到很高的见义勇为奖金,这当然能形成正向的激励,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被保障制度遗漏而遭遇“流血又流泪”,人们只会选择性地记住“好心没有好下场”、“好人没好报”。所以,拯救道德,最紧迫的不在提高奖励,而在最大限度地去除风险,政府要站出来撑腰,用司法撑腰,用救助和保障体系制度性地撑腰。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责任编辑:年巍)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