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企访谈 > 正文

谢国忠解决中国制造危机须释放通货膨胀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5-14 16:49:21 标签:
近来对于“中国制造”质量安全的恐慌正是中国向西方消费者展现出了隐藏的通货膨胀,解决之道是释放通货膨胀

  本文由《环球企业家》提供

  丰田今年召回了150万辆轿车,这个数字超过其他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但是西方媒体并没有因此质疑丰田在汽车业中质量翘楚的地位。即便他们质疑,也不会把质量问题放大到整个“日本制造”。那么,为什么西方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对中国制造的轮胎和玩具的召回事件?中国是否面临着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是,又如何弥补?

  中国与日本的出口领域具有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这使两国的处境迥异。大多数的中国出口商品是由香港、台湾和越来越多的大陆资本拥有的企业生产的,再贴以西方企业的品牌进行销售,而非中国的知名品牌直接出口。

  因此,当质量问题出现时,它被媒体和消费者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由于这样的商品随处可见,报纸上的消息无疑会让消费者对这些平日所见的东西心存恐惧。

  为什么质量问题现在才浮出水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出口商们面临成本压力时的一个反应。西方

零售业巨头在过去的20年里已经习惯了价格越来越低的中国商品,中国制造商则陷入了不停减价的心理怪圈。

  在过去的三年里,方方面面的生产成本都上升了。首先,人民币兑美元的

汇率升值了8%,仅此一项,就增加了4%的生产成本。其次,原材料的价格急剧上涨。原材料价格指数(CRB index)比2002年增长了接近一倍。原材料可能占到了总成本的1/4。再次,工资的上涨终于在大陆成真: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和紧缩的劳动力市场导致工资以两位数的速度上涨。

  中国出口商们在过去的三年里一直生活在梦魇之中。一方面,他们已经看到了成本上涨的浪潮;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敢让他们的买家提高价格。一些制造商可能会通过降低原材料质量或者缩小产品规格的方式维持低价,勉强度日。

  随着成本的不断攀升,原材料质量的下降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一些商品最终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我很难相信,今天不知所措的西方买家不知道上述情况的存在。

  一分钱一分货。当中国处于

通货紧缩时,“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市场。但现在中国进入了通货膨胀时代,“中国制造”的甩卖也结束了。这使零售巨头们处境艰难,因为他们就是依靠每天从中国猎取越来越低价的商品谋生的。

  但是中国的商品仍旧是最便宜的。零售巨头们的销售策略现在不得不变为:“每天低价,但是降幅越来越小”。他们仍可以生存,只是不复过往光景。

  近期那些劣质商品事件引发的诉讼费用可能会使一些西方分销商破产,其他公司将会意识到不可能再继续像以前那样压榨中国生产商,相反,他们应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把好质量关,并支付能让供应商生存的价格。

  西方的消费者们需要多支付15%的价格才能弥补不断加大的商品成本压力。尽管这对西方消费者来说无异于一颗炸弹,但他们不得不咽下这颗苦果。否则,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质量问题。除了一次性的涨价以外,西方消费者们还需要承受每年7%的价格上涨——这正是眼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涨幅。

  许多人认为生产可能会因此转移到像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这样成本更低的国家。对某些产品来说,这也许是可行的,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在规模上与中国大陆抗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都将是不可取代的,因此中国可以提高出口商品价格而不必担心会失去市场份额。之所以现在价格被压得如此低,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制造商之间的残酷竞争。他们必须让客户基础更多元化,这样才能掌握定价权。他们必须尽最大努力赢得中等规模的西方零售商,为他们提供与零售巨头们相同的价格。

  在中国大陆,抑制价格竞争的难度很大。众多梦想拥有自己生意的人走降价的“捷径”打入市场,而西方的买家则通过频繁更换供应商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这些新的供应商经常以欺骗银行或者他们自己的供应商的方式人为地保持低价,有时甚至低于他们的成本价。

  如果没有银行的支持,低于成本的价格是难以为继的。不过,地方政府通常支持这种商业行为,以增加当地的GDP,并且鼓励银行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和中国其他许多问题一样,解决之道在于加强金融体系。只要资金仍是按照政治意愿来分配,就不要指望价格有任何意义。

  解决质量挑战的办法是提高价格,西方的分销商和中国的生产商都必须学会这么做。通货紧缩的时代已然过去。(作者为独立经济学家,专栏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