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建时的几十人到如今的4000名员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常牵”这块民营的土壤,而对其“土壤肥力”的评价,唯有职工们的表述才最为真切自然。 在职工眼里,“常牵”最值钱的家当是什么?不同的人也许想法各异,但采访中,电磁兼容实验室却成为最集中的答案。这个实验室兴建于2002年,当时花了500万美元,也就是说它是‘常牵’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尽管当时只有几十个人,资金十分紧张。 实验室主任陆小明解开了记者的好奇。“建这个实验室,表达的是对涉足轨道交通领域高科技产品的一种气魄与胆略,因为铁路产品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否则一旦有干扰就会非正常工作,后果不堪设想。要想有高质量的产品,企业就离不开先进的检测功能。庞巴迪肯与‘常牵’合资,这个实验室就起了很大作用。” 毕业于同济大学电子测量技术专业的陆小明坦言:“2003年我就是看中了这个实验室才跑来的,当时国内同水平的实验室连‘常牵’一共才3家!中国的电子兼容落后国外实在太多了,测试通不过标准就没法出口,这就是所谓的技术壁垒吧。像咱们的电视机机架上都印着CCC标志,那个是中国强制认证,要出口欧洲得印上CE,出口美国得FCC。” 面对着兴致颇高的陆小明,记者忍不住提了声醒——跑题了吧?没料到这位技术派强势回应:“先得看清电子兼容的发展趋势与重要呀,这才体会得到实验室的精妙,如今它不单为自身产品保驾护航,还承担着向社会开放的功能。江苏省科技厅牵头成立了江苏省电子兼容检测中心,这个中心其实是由全省分布在各地的六家实验室联合组成的,我们这家是唯一一家民营而且是水平最高的……”难怪,光一个实验室,“常牵”人就有道不完的得意。 技术三部经理徐建东把记者对“土壤肥力”的认识又推进了一层。“通常来说,从事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有机会与国外最先进的研发机构进行合作交流,这是专业技术人员最为向往的。‘常牵’在提升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准时,还同时赋予了精神素养的提升。比如说,在风电领域,国内著名的厂家中也不乏采用许可证经营方式,其好处是付费拿来即用,全套搬来国外的生产设备,最快速地投入生产,但其产品只能限于国内,没有扬帆国际市场的机会。而‘常牵’坚持走集成创新道路,与国外机构联合研发,产品针对的市场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家的眼光成就着专业人员职业的平台。‘常牵’每年不是没有人跳槽,但‘常牵’的骄傲在于它向社会输出的都是极具竞争力的专业人员,说白了,在这里干过,也就有了闯荡天下的本钱。” 来自江西赣州的曾继坤是“常牵”为数众多的新市民代表,这位当过兵的汉子朴实耿直,“新市民?我不太清楚,哪个算老市民?我只知道这里从不歧视外地人,全厂职工大家都一样,像我一个徒弟是苏北人,04年来的,现在已经当上了焊接工段长,管好几百个人呢。我是公司成立就在的,公司也给了我很多培训机会,去年到哈尔滨考上了国际焊接技师,这个资格德国人都认,如今我也是焊接培训室的主任了。” 曾继坤随后很不客气地点了几家常州企业的名字,理由是太排外。 那你就从来没有离开公司的念头?记者提问。“有哇,几年前我女儿考高中,分数都够前黄的了,可因为没户口连横林中学也读不上。我一气之下就想带着孩子回老家。戈总知道后做我的工作,说各地教材不一样,江苏是发达地区,孩子功课又好,不如留在常州。她帮我解决了孩子读书问题,我呢,也就把全家户口都迁了过来,老板娘的为人真是没得说。” 以人为本在“常牵”有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事例。2005年毕业于南通大学电器自动化专业的宋庆泉,如今已是风电调试班的班长。“大学生来这里经过阶段培训后,公司会提出几大职业发展方向由你选择,然后再让你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一旦通过考核就有了重用的机会。给人感觉比较民主,员工受到足够的尊重,大家的积极性当然要高得多了。” 让技术变得有感情,让就业变得有灵性,让相识变成相知与缘分,4000个人的梦想也就自然根植在了‘常牵’这块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