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企访谈 > 正文

杨鹏杰民族品牌的崛起需要蒙牛重生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6-07 11:03:01 标签:
      自古以来,草原就是牛的故乡、奶的摇篮。人们一提起内蒙古,首先想到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这不仅是宝贵的草原文化遗产,更是古人留给内蒙古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从地域上看,内蒙古大草原恰位于世界畜牧专家认为的最佳天然养牛带,即北纬40-45度。从现实看,呼和浩特人均牛奶拥有量和牛奶增长速度在全国均居领先地位;尤其作为“蒙牛、伊利”两大乳业重要奶源基地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更是把发展奶业当作改善民生、使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大事来抓,并与企业同生共荣来全力支持首府乳业从草原走向全国、全世界的发展大战略。这些因素,都是成功创出乳业民族品牌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蒙牛”从1999年成立之初的“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的“三无”状态,奇迹般发展到如今“百年蒙牛,强乳兴农,创中国乳业领先品牌” 战略跨越,离不开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独特的企业文化、理性的思考和卓越的运作。

  然而,三鹿奶粉事件推倒了中国食品安全的多米诺骨牌,在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中,“蒙牛、伊利”等也未能摆脱“三聚氰胺”的魔影。“蒙牛”这个乳业巨人因为“三聚氰胺”也在国民、世界面前跌倒了,而且摔得很惨。牛根生,这位曾引领中国乳业风骚的硬汉,也落下或悲痛、或伤憾、或懊悔的浊泪……

  这让我们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思考与抉择:究竟是在一片讨伐声中让民族乳业轰然倒塌,还是团结起来保护我们的“民族品牌”?或许真是到了“壮士断腕”以求“涅盘重生”的时候了!

  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于阵痛中觉醒,是重生的开始。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民族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的与时俱进,“百年蒙牛”的决心、信心正来源于此;同时更加需要在完善产业链、企业治理、注重商业道德等方面真抓实干、坦诚相待,以此来增加民族品牌的抗风险能力。今天“蒙牛”面临的国内消费、国际恶意收购危机,正是其产业链上出现了关键时刻“掉链子”的窘迫,在公司治理上出现了致命的疏漏,在商业道德上也无疑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牛根生泣泪发出“万言书”,追悔也好、求救也罢,相信经历了这场磨难,对于他自己也许算得上是这一生最惨痛的人生阅历和教训;对于我们民族而言,则需要淳朴的老百姓为了民族的尊严与强盛而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需要国民在生命安全健康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给予莫大的理解和宽容。

  从十七大精神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在科学发展中尊重民生、关注民生的深切内涵,这昭示出政府对百姓健康、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三聚氰胺”的当头棒喝,未尝不是件好事,至少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尊重民生的新时代里,能够更为清醒的认识到严谨的质量标准和品牌形象关乎企业生存、民族尊严,更关系到百姓健康、民族体质和国家素质。

  “蒙牛”能够在不到十年时间里造就出一个能够成为地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象征的品牌,来之不易。俗话说“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蒙牛的“一失足”,但愿不要成千古遗恨;牛根生的“眼泪”希望不要白流。“蒙牛”要拯救,“蒙牛”必须重生,用“浪子回头金不换”来形容此刻的中国乳业也许恰到好处,经得起随之而来的更为严峻的市场考验、消费者认可,经得起时间长河的冲刷、筛选,相信在大浪淘沙的历练之后,真正有生命力的民族品牌一定会成熟、会重新崛起。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