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企访谈 > 正文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自我救赎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6-07 11:03:06 标签:
   种种迹象表明,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各个国家逐步显现,中国在这场来势汹的国际金融危机所掀起的巨浪面前,亦是无法独善其身。   
      All signs indicate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US is gradually exerting influences on the real economy in o

嘉  宾:伍德克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
        城阪俊朗 松下电气中国区董事长
        陈  实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
        邓  宁  米塔尔中国区公司事务副总裁
主持人:林晓虹 《中国外资》总编助理


     11月8日,24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年会在巴西圣保罗闭幕。在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中,与会代表为及早摆脱这场“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而苦商对策。
     种种迹象表明,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各个国家逐步显现。在中国,虽然由于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等原因,实体经济在短期内所受的直接影响不会太大,但作为全球经济战车中愈发举足轻重的成员,中国在这场来势汹的国际金融危机所掀起的巨浪面前,亦是无法独善其身。在这场危机中,许多在华跨国公司由于在全球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双重地位而备受关注。
    金融危机突如其来的时候,这些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受到了哪些影响?为应对这场危机,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在十七大“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的宏观背景下,该如何发挥外资在金融危机中对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孰能独善其身?

      主持人:我相信,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金融危机是在各种场合下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提到它,人们集中关心的主要是两个问题:有多严重?以及接下来该怎么办?对此我们将一一请教各位予以解答。首先,具体到中国的各大跨国公司,我们很想知道,在座各位的中国业务在这场危机中受影响的情况如何?
      陈 实:这场金融危机,在全球引导致了一场空前严峻的形势。很多工厂包括我们通用都产能放空,采取了一些诸如关闭工厂、裁减员工等极端措施,这种情形在半年或者一年前都是大家都没想到的。通用是一个百年公司,危机来临之前的全球销售量是900万台,占全球汽车销售量的14-15%,一般产值两千亿美金,应该说这个公司整体运行的庞大是大家都公认的。但尽管是这样的公司,我们在这场危机中也面临了相当大的挑战。
      城阪俊朗: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资金的筹措问题,由于这两年金融动荡的影响,筹措资金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另一个就是对经济实体的直接影响,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家电市场的增长比较低迷,尤其是空调、电冰箱等产品。除国内市场外,欧美市场不振也造成了出口的锐减,入夏以来各个厂家都对生产进行调整,定货存量也大幅度减少。
      邓 宁: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米塔尔在美洲、南美、非洲、欧洲包括独联体都是位列第一,我们的产能整体来讲是1.2亿吨。在这场危机中,跟今天在座的其它公司相比,我们的落差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我们钢铁行业的过程经历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下降,全球基建项目都在迅速地减少,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滑落,这种情况从八月份开始,到十月份出现恶化,而且非常严重。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需求下降,由于钢材下降比铁矿石下降得更快,造成企业利润萎缩,很多企业都开始出现亏损,而中国的钢铁行业由于进口原材料依赖程度较高,所以亏损面也扩大得非常厉害。另一个是在于钢铁企业本身的库存都非常大,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客户中开始广泛出现观望心态,都声称现在一定要把钱袋捂紧,对市场的信心非常缺乏。
       主持人:在当前这样的全球宏观经济条件下,海外各国企业的境况也是不容乐观的。
       伍德克:是的,这场经济危机让全球都出现了萧条的局面,很多公司都出现了经营困难,尤其是现金流不足的困难,这并不是说他们在管理上有问题,而是整个市场在走下坡。
       我认为这场危机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就是它给人们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人们对未来产生恐慌,消费减少以致需求减小,企业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影响,这个冲击是很大的。我们政府现在所做一些具体事情,如降低利率、鼓励国内消费,以及增加投资等,都是基于缓解心理这方面的考虑的。


              风暴眼中的生机

      主持人:这种状况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如何演变,许多人正持审慎的态度密切关注,而讨论这场危机中的生机问题则是眼下另一个当务之急。对各位来讲,这场猝不及防的危机出现以后,企业该转向何处寻求生机?
      邓 宁:我觉得这场金融危机最可怕的一点,是我们不知道底在哪里,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见底。从目前我们自己的判断来讲,这场危机的程度会加剧,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反过来也可以说这的确是一个机遇。
      为什么这么说呢?通过这次的危机,我们发现,国内企业凡是较早着手产品结构调整的,在这次危机中大都表现出比较强的抵御能力,而一些耗能比较高、技术相对落后、缺乏规模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都停掉了。因此,这次危机我们认为也是一个机遇,对于商品行业来讲,推动我们进入了商品结构的调整期。此外,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进一步并购,加快他们的步伐。在这方面,米塔尔作为一个全球领先的钢铁企业,我们在这些方面也要抓住机遇,推动这些方面的合作。
      陈 实:提到机遇我倒想讲一下。虽然在金融危机中,听起来是我们关闭工厂等负面的信息,但是从整个公司的发展来讲,这也是产能优化的一个步骤。我们全球工厂要求的是能够生产全球产品的平台,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不是美国设计美国的车,中国设计中国的车,而是可能产品在外形、功能等方面会根据各地市场而有所不同,但我们生产的平台却是全球性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得到大幅的提高。
      另外一个机遇在于,这场危机也是企业产品升级转型的机遇。这几年来,大家都知道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能源和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如何使企业在行业中得到可持续发展,是这个行业要思考的事。现在世界上汽车90%以上都是依赖传统能源,即矿石和石油能源,因此,改进使用混合动力、电气化等替代能源也是当务之急。
      第三个方面的机遇在于,我们非常重视新兴市场,特别是在中国、俄罗斯、巴西这些国家。我们估计今后十到十五年的增长空间,将绝大部分来自于这些国家,其中大部分来自于中国,这也是尽管在全球经济很严峻的形势下,通用汽车行业碰到这么大的挑战下,在中国的投入仍然是一年十个亿美金不变的原因。
      城阪俊朗:在我们看来,这次金融危机预示着整个世界经济将从迄今为止单纯的追求规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成长模式。在现在透明度较低、尚不明朗的经营环境中,我们需要尽快地适应变化,我们松下的做法是针对现有状况强化整体作用,从整体的观点来推进我们的经营。

                  调整与兼并

      主持人:刚才的谈话中,大家在应对危机的问题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调整,认为这场危机同时也是企业调整的时机。在这样的认识下,在华外企结合自各的业务特点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 实:9月16号,在通用庆祝成立百年的时候,我们在上海的中国园区破土动工了。这个园区我们共投资2.5亿美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用亚太中国的总部将迁址于此,从临时租赁的形式迁到自己中国园区内;同时我们还设立了一个通用汽车前瞻性的科研中心,着重研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汽车,以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另外,我们在中国第一家批量推出了节能环保车,在燃油经济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城阪俊朗:从我们1987年进入中国至今,中国松下集团公司数量已达81家。但从目前情况看,各个公司都是以个别最佳的形式各自采取行动,在整体上已经出现了相当浪费的现象,这在危机来临时更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对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体制,进一步压缩库存及债权,同时还要调整投资。但是当前集团各公司个别应对能力已达极限,集团整体加强风险对应能力的适应性就变得非常重要。今后,我们要从个别经营向整体经营的方向切换,继续强化集团经营。
      为此,我们在资金筹措及运作方面于去年设立了一家财务公司,通过这个财务公司为轴心,强化并扩大现金的管理。同时,我们还动员全球以及整个集团的经营力量,通过外在的形式从海外筹措资金,在全球动员整个集团的资金有效的进行运用。此外,我们还对整个集团进行了重组,并在今年10月1号,将沿用了90年的松下电气这个名字改为Panasonic Corporation。
      邓 宁:目前我们在全球和在中国采取的措施,第一个是我们在9月份就确定了从第三季度开始下调产能,这样我们今年整个四季度要下调产能平均15-20%,在个别市场如美国将会减少40-50%,而且我们在成本控制上也会加大力度。但我们之前既有的一些策略不变,比如说原来已经开始做的矿山项目,虽然金融危机来了但还是要完成。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合作伙伴的合作,特别是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我们也趁这个机会把我们原来承诺的技术转让、高端产品布局的实施加快;研发方面我们也是在继续投入,进一步考虑在中国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目前正在选点;另外就是节能减排,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技术优势,目前正在跟首钢等几家公司探讨。
       主持人:兼并重组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在业界频发的现象,这当然也是一个应对危机行之有效的办法。米塔尔在经营上以擅长并购而著称,进入中国后走的也是这个路线,这次危机中,你们是否也有这方面的打算?在并购问题上你们有什么样的观点?
       邓 宁: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并购,并不是简单地在财务数字上把两家放在一起,而是在合并完以后,还要对整个资源配制、产品线的调整等方面进行诸多工作,让合并效应发挥到极致。
      应对危机这件事,我们觉得要跟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去做,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市场,将成为我们全球战略的很好的基地。从技术角度来讲,第一我们不是简单地把资金带过来,而是要把高端的产品带过来。我们认为其实国内并不缺资金而是经验,我们在合并方面拥有更多的经验,对此我们很愿意跟国内的企业进行交流,而当前正是一个时机。此外,在合资发展的模式上,我们也会跟国内的企业交流,这是帮助国内企业抗御金融危机时非常重要的信息与经验,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规则与重建

      主持人:在这场危机中,除了企业自身要有积极的认知和态度去寻求生机之外,政府是不是也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伍德克:的确,目前的状况我们需要更多的政府的干预而不是更少,全球大多数市民都在呼吁政府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极大地改善已有的政策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需要在这其中发挥重大作用,同时我认为中国也应该在这整个过程中起到更多的作用,更多地参与这方面的讨论。
      主持人:我们发现,不管是1929年的金融危机,还是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每次危机过后,都有一个世界规则的重建。一些重大规则的变化,其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正如很多人在这次危机中都提到的那样,中国这次在战术上可能要受到一些损失,但如果在战略上抓得好的话,很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
      在这次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中国已跟几十年前的大不一样了,我们应该更有话语权了,能够争取改变国际规则里对我们不利的部分。而这些规则的改变,中国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内都将从中获益。
      陈 实:谈到这里,我感到改革开放十分重要,日趋成熟、自信的中国今后应继续坚持这一政策。40年前的新加坡和南韩都是很贫穷的国家,走上了开放的道路才有了今天的成果,而缅甸,由于1960年的闭锁却导致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在欧洲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例子。市场经济,全球贸易,谈自主不排外,民族企业不应排除合作,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很关键的问题。中国很多优秀的国营企业,当需要管理效率上的提高时,一些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应该是很有帮助的,但如果
仅仅因为政策的原因而排除了这方面的合作,肯定不是双盈。况且,现在很多跨国公司都把自己定位为全球公司,而不把自己看成是美国公司或者英国公司,全球公司实际上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积极鼓励的。
      主持人:其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多地是一种同生共荣的关系。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发现,世界需要中国,而中国也需要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尤其是加强在一些欠缺领域的学习和提高。
      伍德克:现在欧洲是处在经济的大滑坡过程中,中国对欧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中国的帮助。同时,欧洲对中国也很重要,比如帮助中国在健康行业上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帮助中国改善环保产业,此外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非常低,欧洲也可以在这方面帮助中国。我想我们可以共同合作、一起做的事情还不少。
      邓 宁:在节能环保方面,目前国内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方面会比较缺乏一些,行业内也是喊得比较多而真正做的比较少一些。这需要通过引进技术,增强企业在节能减排增效等方面的项目,以对整个行业起到一个示范带动的作用。
      主持人:的确,之前我们对企业存在问题的认识,更多地是集中在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价格战、资金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上,而没多少人真正关心环境问题,我想,后者也许才真正是中国的次贷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正如刚才大家谈到的那样,我们都在一条船上,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幸尔,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我们还没那么先进,得以避开了这次风暴的正面冲击,可以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其实,不管有没有这次危机的外部冲击,中国本身就已经处在一个调整的过程中,能把发展过快带来的泡沫多挤掉一些,对中国来讲反而是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利好。
      温家宝总理说:“信心是应对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我们应该而且也有理由乐观自信地应对这场危机,沉着迎战,化挑战为机遇,走过去,前面又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