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企访谈 > 正文

刘煜辉把外储交给更多的中铝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6-07 11:05:28 标签:
  现在很多人都在建议赶快抛弃美债,中国2万亿美元的储备存量(其中,1.7万亿是美元资产)到底有多少还能动用?

  坦率地讲,中国在存量外汇储备腾挪的空间相当有限。买美债是容易,真正要减持的时候何其难。中国持有美国国债6900亿美元,占境外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量的25%,这种结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当一个最大的债权人对于美国政府信用的信心对于美元信用本位的信心都发生了动摇,其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减持个500亿美元,美元就要崩溃,中国手中剩下的巨额美元债券和巨额外汇储备将如溶化的冰山一样迅速消融,中国自身十几年通过亿万劳动者积累起来的巨额外汇家底可能瞬间化为乌有。

  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与商品基本上是完全对冲的,美元一崩,价格一冲而起,中国到头来啥也买不上。打掉了牙齿只能往肚子里咽。

  那些建议趁现在资源价格低位,将储备大幅度的结构性调整,买入战略资源,恐怕也是刻舟求剑的一厢情愿。

  说中国经济被挟持也好,被绑架也罢,事实如此,所谓"恐怖的平衡",或许更多的"恐怖"还在中国人这边。现在很多人讲,美国现在开始担心中国政府越来越懂得运用外汇储备来敲打美国,老实说未必。与其说美国人怕中国人抛售美债,不如说中国人被迫还得担负起维护美元汇率稳定的职责。

  即便是去年9月后,雷曼倒台引发的金融海啸,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美元避险效应高涨的时候,或许中国还有机会减持部分国债,不妙的是,这一次中国或许又跟随着避险的"羊群"将不少非美元资产又挪到了美元上。

  不要盯着最近由于美债收益率大降、高度泡沫化后所造成了中国美元资产的巨额浮盈(或许中国自己的所谓储备结构调整行动本身就是美债泡沫化的一个重要贡献力量),而沾沾自喜。再多也只是纸上富贵,根本兑现不了。相反,未来只可能面临减值的风险,你想,美联储利率已经降至了零,未来无论怎样,都只可能升。

  对于增量,或许我们应该更多积极考量。是否还继续往那个严重失衡的天平上加美债,去被动地托住那存量的纸上富贵。

  未来美国人是会发善心"卖儿、卖女、卖资产"主动置换掉他印给中国人的那些花花绿绿的纸,还是会继续开动印钞机,换回更多的中国要素和资源。哪种可能性更大呢?现在美国人的经济复苏方案基本如此:你买我的国债,而后我将这些钱拿出来供本国人挥霍,我的消费一旦启动,你的出口和经济就有的救了。中国人如何选择?

  最近中铝195亿美元收购力拓的行动,或许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积极方向。但更重要的是突破现有的体制,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资金融配置体系,把这个外汇资源真正能交到那些高效的最具有创新力的企业手上,支持它们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去做产业价值链延伸,向上去整合原材料采购,去整体收购海外研发设计核心平台,向下去收购物流、做销售网络、做品牌和商誉、做零售,如此中国方能实现扎实的产业转型,才能够创造出吸收大量就业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国有最大的市场,最强的制造能力,但缺自主的知识产权、技术和标准、物流服务,如果中国的储备能真正帮助我们的企业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的话,我们完全有条件进入价值链高端的竞争。

  既然储备是结构失衡的副产品,经济平衡当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增加进口只是一次性的投入,中国实现平衡的关键还是要扩大国内需求。这是一个刮骨疗毒的分配体制问题,要有这个决心。

  对于存量的保值增值,尽管腾挪的空间不大,但也不是消极悲观任其自生自灭,其实超越储备使用途径本身是完全可以有积极作为的。出路在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格局的形成。

  最近十年,事实上在东亚形成了所谓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流,泛亚洲(不包括日本)国家的出口与中国的进口具有极高的同步相关性,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大量的原料和半成品,利用国内充足廉价劳力以及基础设施降低贸易成本的优势,形成最终产品出口,跨国公司最近一些年基本按照这个流程来组织全球的生产和销售,故此,中国的贸易结构中,对泛亚洲国家形成了庞大的逆差,这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基础性的条件。

  一国货币若要成为世界货币,必须首先成为本区域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并在经济实力强大的基础上,最后成为全球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至少在泛亚洲,中国正逐步取代美国,成为这个地区出口市场的最主要提供者,这也为人民币在区域内大力推进货币互换,贸易计价结算以及人民币金融服务功能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反过来讲,区域货币力量的形成逐步加强,成为未来改革当下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前提,至少会对美元滥发形成有效制约,改变现有"无政府规制的高度垄断性市场",从而有可能形成 "国际本位货币竞争市场"的新格局,这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庞大的美元存量资产最好的保值增值。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