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企访谈 > 正文

收购悍马是战略合作还是双簧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6-07 11:11:22 标签:
  “一个是美国老牌汽车企业通用旗下的知名品牌悍马,一个是中国西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四川腾中重工。按一般思维,无论如何也难以把二者联系在一起。 

  然而,6月2日及3日,通用及腾中重工先后发布声明称:后者已就收购悍马品牌一事与前者达成初步协议。一石激起千层浪:是金融危机下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还是双方共同导演的一幕“双簧”大戏。 

  腾中重工“躲猫猫”公关公司“打太极” 

  6月3日,在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网站的新闻中心头条位置,一篇题为“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就战略收购悍马进行深入磋商”的文章非常吸引眼球。文中透露:按计划,此交易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末完成交割,但尚需要等待惯例性的交割条款的达成以及监管机构的批准。目前,有关此协议的财务条款将不对外公开。 

  连日来,虽经众多媒体多方“尾追堵截”,腾中重工企业负责人自始至终“躲猫猫”,不接受任何采访,有关信息发布全部委托给一家名为“博然思维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司打理。 

  博然公司人员赵晓路告诉记者,该公司对于并购交易运作信息发布有着丰富的经验,上述网站登载的腾中重工与通用公司的“联合声明”,也是出自该公司之手。 

  记者注意到,文章后面专门有一段“前瞻性陈述”的说明文字。成都一位律师这样评价:这段文字明显是经过业内有经验的律师处理过的。同样,记者在对赵晓路进行电话采访时,她要么是语焉不详,要么是含糊其辞,完全是“打太极”的外交辞令,让人不知所云。 

  三个“收购”关键词:实力、意图和未来 

  “收购悍马”让腾中重工一夜成名。记者从其公司网站的“公司简介”上看到,这家公司原为四川腾中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5年1月,于2008年1月更名为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由四川省成都市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涉足特种车辆、道桥构件、建筑机械、新能源、石化设备产业的现代重工企业。 

  由于腾中重工企业负责人的集体“玩失踪”,对于以上信息,记者一时难以逐一核实。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之声也此起彼伏: 

  一问腾中重工: 

  真有实力收购悍马吗? 

  记者6月3日致电四川省经委相关负责人时,他们对腾中重工这家企业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之前更没有听说过该企业欲收购悍马之事。 

  面对“腾中重工有无资金实力”的提问,赵晓路说,关于企业融资方面的具体细节她不便透露,相信企业会利用内部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根据四川省工商局在线查询系统提供的“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注册材料,其法定代表人为陈实,注册资本3亿元。 

  四川媒体根据腾中重工的“大事记”,猜测其背后的关键“推手”是四川华通投资公司。今年3月悍马汽车首席执行官泰勒到四川德阳市考察时,在一次与当地政府及企业负责人的重要会议上,华通公司有关负责人李炎就坐在其右侧。然而,记者多方联系李炎,仍然是无果而终。 

  二问腾中重工: 

  收购悍马意欲何为? 

  记者注意到,腾中重工涉足的特种车辆也只是载重货车、自卸车、混凝土运输搅拌车等,并没有生产乘用车的经历和经验。 

  谈及收购悍马的初衷,赵晓路说:“因为腾中重工之前没有SUV(运动型多功能车)业务,一旦收购成功,公司便可直接进入高端越野车生产行列。”针对“如果收购成功,腾中重工是否会在中国建悍马生产厂”的问题,赵晓路说,企业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继续利用美国的生产基地和管理营运人员仍是首选。 

  三问腾中重工: 

  收购悍马“消化”得了吗? 

  众所周知,通用公司已在美国递交了破产申请,而且这次腾中重工意欲收购的民用悍马品牌,近年经营销售业绩也是乏善可陈且“包袱沉重”。在这种情况下,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能“消化”得了吗?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总体冲高的前提下,以大排量、高油耗著称的悍马有多少市场发展空间?“地球人都知道”。 

  另外,对于腾中重工来讲,还有一个具体的问题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就是承诺保留的包括悍马高级管理层及营运队伍在内的3000多个美国本土就业职位。据了解,通用遭遇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越来越难以支撑其员工的高工资和高福利,腾中重工一旦收购成功,美国复杂的劳资关系很容易导致其“水土不服”,如果处理不好,搞成一块“烫手山芋”也未可知。 

  是战略合作,还是共同炒作的双簧戏? 

  成都三和悍马销售中心是四川销售悍马的两家3S店之一。公司总经理杨成6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也是昨天才从媒体上得知这个收购消息的,感到非常意外,因为此前从没听说过腾中重工这家企业。” 

  作为一名在汽车销售行业打拼多年的业内人士,杨成对这次收购的前景并不乐观。他说:“自从2005年出现财务危机后,通用汽车公司对其旗下包括悍马在内的一些品牌的投入也直线下降。以2007年的底特律车展为例,当时悍马曾推出了几款‘节能环保’的新型车,然而,直至今日,这些车型并未投入生产,这很可能与其资金不足或市场预期不佳有关。” 

  “悍马如果想要起死回生,至少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到研发新型车辆和开拓市场方面。腾中重工有无此实力,现在根本看不出来。这两天来采访的记者告诉我,他们无论是到腾中重工所在的成都新津县,还是猜测的‘幕后推手’四川华通公司采访,都吃了‘闭门羹’。”杨成说,“如果有实力,根本不需要躲,公开、风光地谈嘛!” 

  “以国内企业目前的资金、技术实力及经营管理理念,跨国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很难,例如当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的尝试,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杨成告诉记者,他怀疑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收购悍马”事件,很可能是一种炒作。 

  对于腾中重工来说,从名不见经传到一夜成名、全世界皆知,花1个亿美元的广告费恐怕也达不到这个效果;对于通用公司来说,既然悍马品牌要卖掉,行情又不好,不失时机地早些放出“烟幕弹”来炒作一番,对其他有意收购者也是个“刺激”,说不定能起到“提价”作用。 

  “目前通用所称的悍马品牌价值为5亿美元的说法,显然是名不副实。”杨成说。 

  新华 

  相关解读 

  南大商学院副院长: 

  民企海外收购不能盲目 

  ■新闻原件 

  “悍马”在挂牌近一年后终于找到了买家。通用汽车与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中重工”)前日双双发表声明称,双方已就出售悍马品牌达成了谅解备忘录,腾中重工将获得“越野车王”悍马品牌所有权益以及高管和运营团队。不过,目前双方均未透露交易的具体金额。 

  ■记者连线 

  民企海外收购近年来屡见不鲜,但直到目前,鲜有企业获利的消息,南大商学院副院长刘志彪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企业一定不要贪图“低价”而盲目收购海外品牌。 

  记者了解到,2007年,江苏商人吴波(化名)曾收购欧洲一个品牌,但经营两年后发现举步维艰,根本不可能实现盈利。最终,他只好委托中介机构把企业挂牌转让。 

  那么,民企在海外收购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刘院长指出,首先,在并购前了解潜在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以四川腾中重工来说,虽然现在腾中已经表示,悍马将继续维持其于美国的总部及营运,并由现有的管理团队管理。但重工与悍马现有的管理团队,工作沟通是否顺畅,双方理念是否融合,这是让人忧虑的地方,“民企在并购前,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其次,摸清被收购国的法律、财务、工会及人力资源等规范,防止掉入“黑洞”。刘志彪提醒,中国企业目前国际化的程度还相对较低,对海外的诸如法律、财务、工会及人力资源等许多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中国企业在收购时要非常谨慎,以免掉进整合“黑洞”。以员工福利来说,全球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的许多企业,养老及医疗福利与我国有很大不同。按照国际及美国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需要在财务报表上反映其退休福利的资金状况(即资产与负债)。我国在2007年施行的新会计准则在对待员工退休福利方面也同样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但由于很多企业未提供待遇确定型退休福利,或即使提供,福利计划负债的规模也相对较小。这些细节问题,作为收购方都需慎重,小心误入“陷阱”。 

  从实力上来讲,江苏的民企与四川腾中实力相当的并不在少数。那么,为何这次收购悍马的不是江苏企业呢?刘院长认为,民企海外收购,“并不是有钱就能搞好品牌的。”虽然江苏民企实力雄厚,但有很多前车之鉴,因此在投资时选择谨慎对待。刘院长说,在看似便宜的交易背后,往往隐藏更大的风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短期内收购品牌是小事,但长期的运营才是关键。此前,中国车企在海外收购的案例也不是一帆风顺,品牌的销售推广问题、管理配套措施落后、错综复杂的债务纠纷等问题,都在考验着企业。而这些问题也时时在警告着有抄底冲动的中国企业,价格的下跌不一定意味着物有所值,与自身发展战略及企业文化具有融合度的品牌和企业,才应是更多予以考虑的因素。“总而言之,金融危机下的海外收购,尤其需要谨慎。”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