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行宣布中国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从1月18日起上调,幅度达到0.5个基点。这是央行从2008年7月以来首次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应该说,今年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必然,但在今年的第三个星期就开始动用这一武器,则略显仓促,用一句电影台词“慌张”。 按照坊间的通行解释,央行此举是为了抑制信贷的过快增长。不错,按照巴曙松此前透露出的消息,上个星期,各银行的总贷款量高达6000亿。 按照这种速度,1月份的贷款增量将高达2.5万亿,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年初的这种增长有着历史原因,每年年初各商业银行都会抢贷,目的是担心央行会在伺候采取控制措施抑制信贷投放。 但这种增长也有现实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市场对于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预期高涨,各银行想抢在央行工作会议前对此抢跑一步,能得多少得多少。 从抑制信贷角度来说,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没有错,也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向。但我个人认为,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太早了,其实央行手里还是有很多牌,比如定向央票的发行。 我认为太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过早将使得货币政策的味道发生变异。央行在一周前还强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周之后就进行如此力度的政策调控,只能让市场对于今年的货币政策产生悲观的预期。 而第二点则是,坊间认为所谓的适度宽松应该是宽货币紧信贷,宽货币是为了保证经济发展所应需的货币供应量,紧信贷则为了避免经济过热,同时避免今后出现大规模的呆坏账的问题。 而这次提高的幅度也过高,银行体系是否真的有这么多的流动性?中国的货币供应用两个动力:第一个是信贷,第二个是外汇占款。央行此举是否意味着今年外汇占款或者说热钱的流入将会非常迅猛?这个值得商榷。 其实央行冻结流动性可以采取很多手段,比如上面的定向央票,或者采取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当然还有就是协同银监会,加大要求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硬性规定;升值可以通过升值来解决问题。 但央行在没有采取这些遇险措施之前就动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后果很难预料。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十几年前的日本,过早收紧流动性所造成的后果。 或许央行掌握着我们无法看到的情报,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今天之后,央行货币政策空间将变得更为狭窄,央行如何履行刚刚宣布的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能力也将大大削弱。 而对于股市而言,此举肯定不是一个重大利好。毕竟货币的减少将使得股市缺乏上涨的动力。当然,如果央行不作为,那么各商业银行迫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行再融资的话,恐怕股市会更糟。姑且评估为中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