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企访谈 > 正文

高明华让境外投资者更安定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6-07 12:33:15 标签:

近些年,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国有企业,在实施IPO时,对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普遍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以银行业为例,中国建设银行引入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富登金融),中国银行引入苏格兰皇家银行牵头财团、瑞银集团、亚洲开发银行和淡马锡(亚洲金融),中国工商银行引入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交通银行引入汇丰。

按照这些公司上市当初的意图,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为了用股权换机制、换管理、换技术,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这些引入的所谓战略投资者在禁售期过后,纷纷抛售手中持有的中国企业的股票。仍以银行业为例,从2006年末到2009年末,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重,中国建设银行从19.13%减至10.95%,中国银行从9.38%减至0.2%,中国工商银行从9.5%减至4.1%。大幅度减持后,一些境外战略投资者已经与散户类似,从而也就谈不上合作,更谈不上实现当初引入时的意图了。

有人把这种抛售现象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是这些企业为了度过难关而不得不采取的对策。果真如此吗?我们再来看看这几年美国银行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的变化情况。从2007年6月到2010年4月,摩根大通银行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从35.1%增至39.67%,美国银行从30.39%增至31.86%,富国银行从43.33%增至45.2%。当然,也有减持的,如花旗银行从34.65%减至15.99%。但其实这些银行在2008-2009年间都曾减持,此后便又稳步回升,而中国银行业却是持续减至,如2009年6月,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比重分别为16.6%、1.41%和5.1%,均比上述的2009年末要高,可见减持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很显然,全球金融危机并非是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的主要原因。

其实,境外战略投资者纷纷加入中国垄断国有企业,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是看中了这些企业的垄断性质,因为垄断会直接带来IPO后的股价大幅上升,股价上升则会带来相当可观的溢价收入,此时的“战略投资者”已经失去了其作为战略投资者本来应具有的合作性,而演变为投机性,战略投资者变成了投机者。

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其与一般机构投资者的不同就在于稳定的股权关系,换言之,战略投资者属于安定股东。由于战略投资者拥有稳定的股权关系,要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他们就必须关注和参与所持股公司的治理,参与治理是战略投资者的基本特点。这种参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如向持股公司派出董事;二是间接参与,如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司治理评价。营利性组织更多地偏重于直接参与,而非营利性组织则更多地偏重于间接参与,但间接参与呈逐步流行趋势。如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会(CalPERS),这是一家美国乃至全球最有影响的机构投资者之一。CalPERS每年的公司治理评价项目都要排列出10大最差绩效公司,这一排序对这些公司提高治理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要刺激战略投资者参与治理,还需要其他条件,例如,持股比例不能太低,太低则只能成为消极投资者;要有一定的持股期间,以保持稳定的股权关系。对此,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必须通过契约予以充分的约定。没有充分约定的境外投资者很可能成为投机者,甚至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制造者。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