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干预市场涨跌的尝试发生在1994年。 自从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以后,在市场秩序正规化的预期下,1992年11月17日, 上证综指从盘中的最低点386.85点开始快速上涨,到1993年2月16日盘中涨到最高点1558.95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 1993年2月16日,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由中央政府主导的证券市场大扩容也就开始了。 1993年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国有企业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提出 “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开始接触了产权这个问题,明确了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制、股份制,中央选了100个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但是1993年的中国经济,通胀率直线上升,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大力收缩银根。1994年,经过1992、1993年中央政府严厉的经济调控和治理整顿,企业面临严重的困境。 为此,政府提出了“三年解困”,采取了国家的注资、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债转股、中央储备金、贴息贷款等手段,花了2万多个亿来解决国有企业的困境,但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 而其中在证券市场上,很重要的就是从这时起,大量的国有企业开始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进入证券市场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在盘中回到近期最低点325.89点,指数跌去近八成,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由统计数据可见,至1992年底,全国上市公司数量为53家;到1993年底,就激增至183家,增加了245.28%;而到1994年底,则达到了291家,比上一年增加了59%,是1992年的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