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资要闻 > 正文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12-03-13 10:45:18 标签:前摩根士丹利 亚洲区 主席 向中国 学习 宏观 调控
       这是经典的、最佳状态的央行调控。中国的货币政策“武库”中拥有充足的“弹药”——即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正短期实际利率——可根据不同的形势来动用相应的“弹药”。相比之下,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已用光了传统的“弹药”。它们纷纷步日本央行后尘,将各自的短期政策性利率下调至近零水平。

  结果,全球主要央行不得不依靠未经检验且毫无把握的注资操作,把它当作货币调控的主要手段。这种局面何时能画上句号,以及它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导致通胀、是引爆又一轮资产和信贷泡沫,还是促成某种兼而有之的局面),谁也说不准。

  倘若中国经济出现滑坡风险,中国当局拥有充足的空间放松货币政策。

  随着经济活动逐渐放缓,他们已开始适度放松银根,将存款准备金率两度下调50个基点。下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仍高达20.5%。

  与此同时,在实际政策利率为2%、且其随着总体通胀压力缓解很可能小幅升高的情况下,即使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采取传统货币宽松政策的空间也依然存在。

  而既无降息空间又背负庞大预算赤字的西方国家,则没有这种选择。

  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人们对中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种预感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先是美国经济出了问题,然后是欧洲。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经济将成为下一个“倒霉蛋”。他们不仅仅是头疼通胀问题,还担心巨大的楼市泡沫、银行业危机以及社会动荡。

  这些担心有些过头了。中国与西方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长期致力于稳定,为了保证其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它非常愿意承受牺牲增长带来的短期成本。

  通胀阻击战的胜利是中国对其战术需求和总体战略目标作出协调的一个范例,世界其他国家绝不应错过这堂课。(本文作者: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 史蒂芬·罗奇;现在耶鲁大学教书,原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