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佛山GDP的六成由民营经济贡献。在南海,民营经济对财税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七成以上,提供接近九成的就业岗位。民营企业在佛山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然而,民营企业却越发迷茫:自己是否真如这些数字所显示的如此重要?当民营经济面临阶段性的天花板问题而亟待突破时,能够更明显带来GDP增长和税收效益的外商投资、大项目,却正在形成对佛山民营经济“挤压”的状况,大项目的风光背后,是民营经济的危机重重,“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现象也越发突出。 在地方经济稳定增长的名义背后,民营经济是否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日前,本土知名微博“樵山潮人”也提出疑问:如果企业家是种子,种子有否退化?如果政府和社会是土壤,土壤也是否出现变质?围绕为企业服务的政策与制度创新又做了什么?实际上这正是对当前政府服务以及民企发展的一系列反思。 一条“五金村”的困境 “三水第一村”2010年人均创造了10万多元的工业产值,但当村庄里的企业谋求产业转型时,却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众多小五金企业老板期待着能获得像饮料企业那样的政府支持,也期待着小五金企业能像饮料企业那样做大做强。 从三水二桥南延线往东走片刻,就是三水引以为傲的中国西南水都饮料基地,来自百威、红牛、可口可乐、青岛啤酒的各种饮料制品从这里发往中国南方市场。2011年,饮料基地内的饮料企业包揽三水区纳税大户前三名,百威更是以2亿元打破三水企业的纳税记录。 就在饮料基地紧邻的东北面,有一处名叫洲边的村庄,整个村子仅有4000人,却有600多家民营企业密集盘踞。 已经很少人记得,洲边村曾被誉为“三水第一村”,有着“华南小五金加工基地”的名号。600多家企业构成一条完整的小五金制品产业链,从设计、制作模具,再到生产、电镀、装配,最后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洲边村就有了村办的工厂;1978年刚有“万元户”的概念时,全村多数家庭已是万元户。2010年,洲边村的工业总产值突破4亿元,人均创造10万多元。 最近几年的经济起伏,让洲边人看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在村里开着最大规模工厂的一位李姓老板说,洲边村遍地是工厂,但这些工厂大多是家庭作坊的模式,前店后厂,楼下生产、楼上吃饭睡觉。“因为担心噪音影响居民休息,不少工厂即便接了大订单,也不敢晚上加班开工。” 洲边小五金想转型升级,饮料基地的出现却似乎成为一个问题。李老板说,土地已经成为洲边企业转型的最大障碍。 2007年4月,百威啤酒落子三水,首期投资即达6300万美元。百威的进驻成为一枚引子,多家世界知名饮料企业相继投资三水。短短4年时间,红牛、可口可乐、谢钦利、杨协成、亨氏等30家世界知名的食品饮料及配套企业进驻饮料基地,项目总投资达119.95亿元,预计创税16.17亿元。 在创造巨量GDP和税收的同时,饮料产业也成为资源占用的“大户”。按照规划,饮料基地有1.2万亩土地用于开发,首期5000亩已投放使用,二期3000亩也在逐步开发中。 6月,西南街道又宣布将投资9亿元为饮料基地配套建设员工社区,规划占地就有280亩。 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洲边企业一早就提出建立一座“五金辅料城”,将产业链从生产延伸到贸易,但这个想法未获地方政府认可,土地、人才和政策的支持自然也相去甚远。 一位三水政府工作人员向记者坦承,即便不谈税收贡献,洲边小五金产业的技术实力弱,企业规模小,不少都是家庭小作坊。相比之下,百威、红牛等饮料巨头管理规范,生产清洁无污染,显然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扶持。 在众多小五金企业心里,期待着政府能像支持饮料企业那样支持自身发展,也期盼着自己能像饮料企业那样做大做强。 被“挤压”的民营企业 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广州、深圳、无锡、佛山四座城市工业容量相近,但佛山7.01万人的企业家总量仅相当于广州的一半,不到深圳的二分之一,比无锡也少将近二分之一。不仅如此,佛山企业家数量的增长速度也落后于深圳、无锡。 民营经济基础雄厚,这几乎是所有佛山经济宣传资料中不可缺少的介绍。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2011年佛山GDP的六成由民营经济贡献。在南海,民营经济对财税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七成以上,提供接近九成的就业岗位。 作为佛山经济的“起跑器”、“发动机”,民营经济在最近几年遭遇阻滞。过去那种技术长期停滞不前、产品延续多年不变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逐渐变成劣势,民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面临天花板的问题。 最直接的反应就在劳动力市场。佛山人力资源市场登记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佛山用工供求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94%,其中岗位需求减少了13.31%,进场和求职登记的异地务工人员也分别减少了4.73%和9.74%。供求总量减少,是近几年用工市场非常罕见的现象。 然而,突破需要时间,更需要耐性。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容忍度,反而成为民营经济更严峻的挑战。最近数年,地方政府对大项目引入的热情与迫切性不跌反涨。在政府看来,佛山大项目的增长空间还很大,并且对GDP增长带动明显。2010年佛山市实际吸收外资直接投资19.6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1.9亿美元,与广州、深圳相比均有成倍的差距。 今年3月,佛山提出“产业链招商三年行动计划”,随着时间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大项目与民营企业或许就会成为有限承载空间中的竞争对手。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新春是佛山政府顾问团的专家之一。他将佛山与广州、深圳、无锡等几个工业容量相近的城市进行比较发现,佛山7.01万人的企业家总量仅相当于广州的一半,不到深圳的二分之一,比无锡也少将近二分之一。 不仅如此,佛山企业家数量的增长速度也落后于深圳、无锡。“创业氛围淡化、企业家数量较低已经成为佛山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李新春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丁力认为,佛山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时如果都是靠引进外来的项目,而将本土企业家老板撇在一边,以为把外商引进来就成功了,把所有的资源向其倾斜,本土企业挤压在很小的发展空间,往往得不偿失。 事实上,挤压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的并非只有大项目和跨国巨头。佛山后知后觉、近几年才逐渐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让民营企业不得不多走弯路。 2011年8月,曾经是佛山最具规模、最上档次的环市童装城被拆除。与此同时,整个环市童装产业都面临解散。而这些企业被迫离开原有发展区域,甚至离开佛山,则是为了给曾经名为“佛山名镇”的城市改造项目腾出空间。 历史上,民营企业因为转型升级需求而离乡背井的事情不止一次。2007年,由于佛山不再容忍陶瓷对环保节能的缓慢改造,陶瓷行业启动大整治,大量陶瓷企业被迫迁移、关停。一些前往周边城市甚至外省的陶瓷企业,由于对当地投资环境的不熟悉以及远离产业配套,企业经营状况也出现大幅下滑。 用什么来唤醒激情? “如果企业家是种子,种子有否退化?如果政府和社会是土壤,土壤也是否出现变质?行政综合改革除了考虑民生服务之外,佛山围绕为企业服务的政策与制度创新又做了什么?” 6月30日,“樵山潮人”在微博上发出疑问:“如果企业家是种子,种子有否退化?如果政府和社会是土壤,土壤也是否出现变质?行政综合改革除了考虑民生服务之外,我们围绕为企业服务的政策与制度创新又做了什么?” “樵山潮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他的一系列发问,实际上是对当前政府服务企业的一系列反思。 7月,800多名佛山公务员在“佛山城市竞争力”主题讲座上,就听到许多令他们尴尬的批评。 据了解,佛山自2007年进入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评比后,其城市综合竞争力一直在8-19位徘徊(2011年排名第12位)。但是令佛山尴尬的是,2011年佛山的生活、商务环境竞争力,人才资本竞争力都排名30位之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研究员倪鹏飞认为,机关党员干部是城市事物的主要管理者和执行者,其绩效、能力和文明素质直接影响城市发展。在2011年竞争力报告中,佛山的政府管理竞争力、对外开放度10年来下降明显,尤其是人才资本竞争力在全国各个城市来看处于一般水平之间。 类似的看法得到民营企业的认同。南海一位知名的民营企业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相比较上世纪80、90年代民营经济获得的关注与扶持,如今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热情已经减弱。 李新春对佛山企业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企业对目前佛山整体制度环境的评价并不高,人才环境、奖励措施等多项指标得分均说明佛山在政策落实和执行层面缺乏效率。 一旦流通没有障碍,政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是否安心扎根发展。据了解,最近数年有大量来自其他地方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迁往南海,迁移的原因正是缺乏政府服务效率和意识。 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迁入南海之前在银行根本贷不到款。到南海后政府会组织金融机构和一些风投主动与企业进行洽谈,了解企业经营遇到什么困难,并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政府服务意识更强。 如果佛山商业环境整体出现下降,这种情况也不可避免。“我们要关注一个问题,人才资本竞争力的下降,已很明显连累到当地其他领域,比如佛山的产业层次竞争力已经排到50名左右,而且对金融资本、商业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有一定影响。”倪鹏飞说。 丁力认为,佛山应该意识到,本土企业家资源最值得珍惜。“不论它是做什么的,只要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与能力,政府就应该扶持它。” 显然,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与扶持,佛山近来年也开始行动。佛山市政府将2012年定为“企业服务年”,从市级到区级,各级政府均拿出具体方案,从财税扶持、融资服务、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管理提升、发展载体、优化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扶持。 在政府的推动与产业转型的大潮中,人们也在期待民营企业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专家声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丁力: 转型升级 要依靠本土企业 “招商引资不可能解决转型升级的问题,转型升级要靠的是本土企业、自主品牌。”丁力认为,单单是将土地让出来,把外商引进来,将资源向外商倾斜,让他在这里搞个加工工厂,肯定不能实现转型升级。 “佛山应该意识到,本土企业家资源最值得珍惜,不论他是做什么的,只要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与能力,政府就应该扶持他。美的,原来是做传统家电的,现在开始做新能源这样更高端的东西。政府应当帮企业琢磨,为企业想转型,要往哪个方向走,全力以赴,帮助自己的孩子成长。” 丁力比喻称,招商引资,就好比一个男光棍,到外面找个女人回家,但她会不会就在这里扎根呢?一旦其他地方有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她可能义无返顾地离开。“培养本土企业,就像我们家庭里培养儿子,要含辛茹苦18年,但这个儿子毫无疑问是扎根在这里的。” “我们不应该排斥开放,但佛山更应该关注本土企业的发展,以我为主。本土企业比外来企业更关心本地经济的发展,也更符合本地老百姓的利益。” ■关注 总部经济: 民企转型新方向 千灯湖建产业总部经济区,将汇聚百亿产值 8月底,千灯湖即将挂牌成立产业总部经济区。 总部经济在佛山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由广东金融高新区打造产业总部经济区,无疑将引发佛山乃至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次巨变。 目前,民营经济实际上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商业环境是否还对自己友好?外资大项目挤占有限资源,政府关注下降。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面临转型,而实体企业做到顶级之后,依赖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继续进步,必须借助其它手段,才能让企业持续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据介绍,千灯湖产业总部经济区将通过3-5年的建设,以“金融后援服务基地”和“广东产业金融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首期1000多亩存量土地空间,提供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甲级写字楼载体,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为企业总部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科技支持、政策支撑平台。 目前,千灯湖产业总部经济区内,万达商务中心、佛山民营企业总部大厦、佛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南海互联网产业园、粤港金融·科技园、国际金融信息科技产业园等总部平台及产业载体项目已在建设,部分物业已投入使用。随着项目的建成、企业的进驻,千灯湖产业总部经济区将汇聚百亿产值。 千灯湖产业总部经济区或许成为一个明显信号:传统民营经济转型的一个出路就是总部经济化。今年5月,建筑高度约180米的和华环球贸易广场在南海大沥镇奠基,将引领广佛路专业市场升级。而在中国建陶第一镇禅城区南庄镇,230多米高的摩天大楼拟于7月破土动工,将为佛山增添一个高端的陶瓷综合性服务平台。在与南庄接壤的乐从镇,高达236米的家居总部大厦已于去年动工建设。 专家分析认为,陶瓷、家具、专业市场等产业延伸的研发、商贸、会展、金融等配套服务,已经无法在低矮的厂房和混乱的办公环境中得到满足。一流的创意市场团队、国际品牌、“海龟”们,热烈追逐着甲级写字楼的出现,呼唤五星级商住环境和开阔的办公视野。总部经济建在城市配套水平较高的地方,有利于提升城区配套能力,解决高端人才办公、生活环境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