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外企访谈 > 正文

成长型企业三利精机的深度解析之一想清楚了,万事皆有可能

作者:外资网管理员 来源: 日期:2011-06-07 11:01:59 标签:
  陈立新清晰地记得,2000年12月30日,是他的企业常州市三利精机有限公司的生日。他说,当年他用8000元办起了这个工厂。
  注册一个公司起码要50万元,又何况工厂需要厂房、设备、员工……8000元何以启动一项事业?“想创业、想挣钱,‘想’是首要的,想清楚了,万事皆有可能”,凭借全新的思维,陈立新成功地跨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当然,这一步的迈出基于以往累积的“功力”。
  1990年夏天,陈立新从常工院毕业,被分配进“专业对口”的常州机床厂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机床厂改制,由于不少相关产业效益不佳,按考核指标人均产值、人均效益均达不到改制要求,精简势在必行。但当时一下子将1600多名员工裁减到708人又不现实,毕竟是老牌的国有企业,要承担不小的社会责任,政府的压力也比较大。
  出路在哪里?时任机床厂销售处长的陈立新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方案:机床厂扶植其重点产业即标准化机床生产,将产量相对很小的非标机床等产业分流出去。这样,既分流了人员,又能将震荡减至最小。
  新思路盘活全局,不久,陈立新就率22名原非标车间的员工走出厂门,瞄准非标机床开始创业。随后的铸造车间、热处理车间,也按此模式顺利实行改制。
  从国企中层到民企老板,角色的骤然转变,带给陈立新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极大的挑战。白手起家,一定不能盲目,陈立新坦言,没有独特的优势,他也不会轻易放弃十年在国企打下的基础,毕竟当年他已是工厂中坚,如果留在机床厂,新企业同样会给他不错的发展空间。
  他说,十年的工作经历让他预见非标机床的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以汽车生产为例,当年,很多企业寻求的是批量化规模效益,而对研发投入大、产量低的非标汽车配件不屑一顾,甚至停产。“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就在国内非标汽车配件市场萎缩之际,国际市场的个性化追求却日益彰显,跨国集团在我国得不到充分的市场支援;同时,国内汽车产业正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诸多因素昭示着非标机床的市场潜能。另外,原机床厂非标车间员工的技术实力和陈立新多年累积的销售渠道成为三利精机坚强的支撑。陈立新特别强调,他对自己的人品充分自信,他相信这一无形资产会让他步履轻松。
  也许正是这份自信,让他成功显示出了“巧为无米之炊”的智慧——他借到了公司的注册资金,公司取名“三利”,意在“利国家、利集体、利个人”;租下了老家北港朋友提供的500平方米厂房,租金商量到年底付;整合社会资源,将配件外包加工,年底结账;与用户充分沟通,先将全部的货款汇到企业账上……诸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陈立新说,工厂创办后的第一张订单来自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通常这样的大公司下订单时,至多支付30%的预付款,然而陈立新的经营理念让他们前瞻到双方合作的空间,于是全额预付25万元,让三利精机设计、生产一种非标机床。带着图纸,陈立新租用他人的设备,提交了完美答卷。至此,陈立新没有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用自己一分钱,已赚得利润。而所谓的8000元启动资金,他只是到小东门调剂市场买来了3张二手办公台、1台二手传真机和1套木沙发——毕竟工厂需要一个办公室。
  “空筲箕淘米”只可能是创业起步时的权宜之计,珍惜手里的一筐筐米,陈立新添置了自己的设备、技术力量,企业逐步进入滚雪球的原始积累阶段。
  2003年底,陈立新在钟楼开发区投资400万元筹建起自己的工厂。
  有了崭新的事业平台,三利精机进入裂变发展阶段。产品从单一的小型专用机床,向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延伸;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振华港机、杭州起轮机厂等老牌大企业把三利精机当作盟军;国内一流的技术人才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携手三利……
  陈立新说:“原来是我主动找客户,现在很多客户主动找上门。现在是产能亟待扩张。”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