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公司的高管们显得比以往更加忙碌,成为海外并购谈判桌上的常客。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股票价格下跌,似乎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打开了又一个机会窗口。
但“抄底”既有可能让你上天堂,也可以让你下地狱。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几乎全部血本无归。在资源领域,也有不少“抄底”失败的案例。更早的时候,七年前,在消费电子领域连续发动两起震惊全球的大型并购的李东生,即便到了今天仍被贴着并购失败的标签。
以“买下”论,中国企业入世这十年不乏惊动世界的大手笔。但现在,企业家们已逐渐明白,单纯的“买下”并不等于国际化:内涵上的国际化远比外在的国际化重要;诉诸能力提升的国际化远比诉诸规模壮大的国际化重要。
如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所说:“一个企业真正的国际化过程,应该定义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或以金融危机为分水岭,更多的中国企业不再片面强调做大做强的诉求,开始把“价值链优化”、“协同效应”作为国际化的清晰目标。
“你不进行国际化,就会成为别人国际化的一部分。”TCL董事长李东生曾这样形容国际化的重要性。但现实中,中国公司的崛起和主动出击,总会引起另一个世界的不安和躁动。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对中国公司来说,国际化为什么,到底想清楚了没有?国际化到底是战略导向还是机会导向?这个问题想不清楚,就可能出现“南橘北枳”的结果。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对所谓“国际化”并不迷信,“国际化不是说你到某个地方投资了,你就是国际化,一定是你的品牌在全世界落地有声,这才算是国际化。”正因为如此,格力的国际化非常务实,把主要精力运用在提高产品的技术性能、为消费者创造新的价值上。
关于创新与国际化的关系,刘积仁有个观点,“中国企业最需要的是创新,但是创新不容易挣钱,但因为经济危机,创新和国际化的重要性更显突出,一个让你走得更聪明,一个让你走得更远。”
而在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看来,国际化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种视野或者格局感。“如果你总和国内比,会觉得自己怪不错的。只有眼睛盯着世界一流公司,时刻关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变化,才会真正明白企业应该做什么,差距在哪里。”
有观点认为,未来30年的竞争,能够胜出的是没有明显短板的公司。而中国公司过去很多都是靠“一招鲜”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刘积仁认为,强调全球化能力是因为在全球市场的再竞争中,从人力资本、品牌、资金、战略到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必然都对中国企业构成挑战。
和世界跨国公司相比,除去规模、品牌、全球网络这些显性的差距外,一个隐性的差距在于价值链优化的能力。
跨国公司优化价值链的方式通常有三种,其一,在异地复制现有业务。其二,沿价值链扩张,从现有位置向上游或者下游延伸。其三,价值链升华,到新领域开辟新业务。
例如,中联重科收购CIFA后,利用CIFA的渠道让自己的产品进入了欧洲市场,并与CIFA产品形成档次上的互补。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与欧洲零部件的比价,双方通过联合采购来降低采购成本。又如,海尔最近从松下手中收购了日本三洋白电业务。业内人士分析,海尔的国际化在欧美市场取得阶段成果后,正在把东南亚市场作为下一个攻克的重点。收购三洋部分白电业务后,海尔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将形成两个研发中心、四个制造基地以及六个地域的本土化市场营销架构,从而在东南亚市场建立竞争优势。
不过,无论中联重科还是海尔,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全球化运营,而只是跨区域经营。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波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与国外相似,可分为出口导向—海外投资—价值链优化—全球运营四个阶段。目前多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处于最初级的产品出口阶段,海外投资仍是方兴未艾,只有少数企业可以主动做到价值链优化,而真正做到全球化运营的中国企业几乎没有——受限于全球架构、品牌影响力、国际化人才储备上的差距,中国企业在有意识地整合全球资源的同时,仍需要进一步创新以突破自我。 房煜
</FOUNDER-CONTENT>